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保险理财 > 【智库圆桌】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智库圆桌】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财诺大师2024-02-09【保险理财】4188387人已围观
推动东北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3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如何充分发挥东北比较优势,推动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东北产业基础比较雄厚,产业门类比较齐全,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为我国形成系统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东北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自2003年我国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地区在经济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一系列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国之重器”。2023年前三季度,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21692.2亿元,同比增长5.3%;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10595.9亿元,同比增长2.6%;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9935.68亿元,同比增长5.8%。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成为培育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这为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了重大机遇。一方面,东北地区拥有良好的科技创新资源,有各类科研院所约500家,高等教育学校300多家,高技术产业相关企业超26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超40万家。此外,东北地区布局建设了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11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存量较为丰富。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东北地区工业体系完备,重化工业比较发达,在机械制造、钢铁、军工、化工等方面拥有较强实力。例如,辽宁省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以及世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吉林省推动汽车产业集群做优做强;黑龙江省正打造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一批新增长动能。新时代新征程,东北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将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尽管东北地区拥有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面临产业转型缓慢、要素成本偏高、市场活力不足等问题,部分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问题。因此,要将创新作为引领东北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开辟新赛道新领域,重塑新动能新优势。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东北地区“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更是链接实验室和市场的重要桥梁。要加大力度鼓励中国一重集团、一汽集团等有能力的龙头企业整合汇聚创新资源,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围绕前沿技术领域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重要抓手。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系统梳理产业链断点堵点,围绕产业链短板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大研发投入。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国家战略导向和市场需求,立足东北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优势,大力推动相关领域原创性成果就地就近产业化,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育苗圃”,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不断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快形成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注重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厚植有利于产业创新的根基。加快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建立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近年来,东北地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东北地区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黑土地面积有109万平方公里,人均土地资源较多,适合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生产,具备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自然资源禀赋。
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要充分发挥东北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压舱石”作用,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土地,另一个是种子。肥沃的土地资源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根本,是藏粮于地的重要载体,优良的种子资源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关键“芯片”,是藏粮于技的重要载体,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着力点,是带动实现东北地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突破口。2023年,东北地区妥善应对洪涝等自然灾害,粮食再获丰收,经初步统计,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约1.5亿吨,人均粮食产量约1.5吨,其中黑龙江省人均粮食产量约2.5吨,远高于全国约0.5吨的水平。
东北地区连年稳产高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但东北地区在推进现代化大农业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例如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黑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业专业人才匮乏等。要抓住现代化大农业中的土地和种子两个关键要害发力,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我国粮食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撑。
土地是现代化大农业的命根子,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广阔肥沃的土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广“梨树模式”,把东北的黑土地用好养好,不断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持续加大投入力度,配套实施河湖连通、大型灌区续建改造工程,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快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增强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底气。
种子是现代化大农业的关键“芯片”,要依托东北地区的优势种子资源,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构建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繁育推广一体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种源自主可控的种子“芯片”,与时俱进育新种、制良种,为现代化大农业筑牢种业基石,增强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信心。
大食物观是现代化大农业中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举措,要跳出以粮论粮的传统思路,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玉米、秸秆等过腹转化,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北粮南运”向“北肉南运”转变,“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变,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推动东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永文:
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东北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是东北亚区域的核心地带,毗邻俄罗斯、蒙古国和朝鲜半岛,与日本隔海相望,和俄罗斯有长达4300公里的边境线,是中国向北向东开放的前沿和重要窗口。近年来,东北在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发展,要紧抓机遇,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推动跨区域优化配置资源。
一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东北亚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延伸区域,要利用好东北独特地理优势,面向东北亚,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国在科研、技术、制造业、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将东北打造成贯通东北亚与“一带一路”的桥梁和纽带,拓展东北对外开放空间。要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多措并举推进东北地区与东北亚、东北腹地与开放前沿地区的互联互通,深入开展经贸、技术合作。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国地理相邻、经贸结构互补,可借助俄罗斯开发远东意愿较强、蒙古国希望加快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速经贸往来和资本、技术流通。我国与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东亚地区一端连接制造业零部件及半成品供应链,另一端连接世界石油、矿物燃料等重要产地,中心则有强大的制造加工能力。东北需积极用好经济区位和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加速融入这一发展区域并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探索东北亚区域合作路径,吸引和利用外来技术及资金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全面发展。
二是以更高水平开放为抓手,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新东北。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能够发挥东北国际贸易地缘优势、扩大市场规模,又是解决其发展资金不足、市场活力不够以及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的重要途径。东北需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服务意识,优化招商和营商环境,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联系。同时,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补齐服务业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短板,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以开放推动改革,通过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探索实现从依靠要素红利向制度红利转变的路径。
三是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东北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更紧密地与国内其他地区以及东北亚国家融合发展,共同构建合作紧密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一方面,考虑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西部地区以及俄罗斯远东或蒙古国进行转移,延伸产业腹地。在做大做强做精核心产业及比较优势明显产业的基础上,推动东北地区企业向研发和营销端升级。另一方面,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科研资源富集等优势,吸引东部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进入,承接日本、韩国、俄罗斯相对先进的产业转移,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链。此外,利用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沉淀,以及东北亚、欧洲、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资源和市场,共同构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供应链,增加和充实“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线路。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内生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推动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优化营商环境是东北振兴的关键环节。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但仍面临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企业缺乏内生动力等问题。增强企业内在活力,要从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降低负债率,提高融资能力。重视技术创新,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产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获取更多订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东北地区的企业可与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建立利益纽带,国有企业也可与民营企业建立利益纽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需要当地政府、各类金融机构主动为企业解决困难与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首先,需从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入手。新区、开发区和各类产业园区都是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服务,能够吸引一大批外来投资者,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东北的园区数量较多、范围较大,但普遍投入不足,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据统计,辽宁省有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吉林省有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黑龙江省有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北各省市要从优化营商环境的角度对各类开发区进行梳理,设立精干高效的机构,一个地级市确定一家重点开发区,并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完善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其次,在东北沿边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培育经济增长极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东北需通过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要素快速集聚,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辽宁省东港市、吉林省珲春市、黑龙江省抚远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等都有作为增长极进行培育的基础。可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这些城市加快发展壮大,成为促进东北沿边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保障国土安全和边疆稳定的战略支点。同时,在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基础上,明确重点支持的城市以及配套政策,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促进东北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从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着手,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形成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东北地区处于东北亚地理中心,具有区位交通优势,是联通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国的重要枢纽以及东北亚各国合作的重要区域。东北要把着眼点放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上,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国东部地区、朝鲜靠近东北的地区展开合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从而吸引全球要素资源集聚。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政策创新为支撑,加快推动辽宁自贸试验区和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不断扩大和丰富东北亚区域合作内涵,全面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激发东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内生动力。 (来源:经济日报)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