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金融频道 > 科创板开市四周年 | 心向步往 科创板强磁场“引”来硬科技
科创板开市四周年 | 心向步往 科创板强磁场“引”来硬科技
财诺大师2023-07-26【金融频道】3622919人已围观
【引力】
回归——开市四年来,共有13家港股公司纷纷通过科创板“回A”。回归潮的背后,是科创板吸引力的释放。“如果科创板能够培养出一批市值超过百亿、千亿,甚至万亿级的公司,形成价值集聚效应,无论对国内投资者还是海外投资者,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金融学教授严弘表示。
引路——优秀企业与实力资本相互成就,四年下来,在科创板这块“试验田”里,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科创投资生态。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倪泽望表示:“创投机构必须坚持价值投资、专业化投资,深度研究投资标的,挖掘有成长、有创新、有科技含量的优质项目。”
焕新——光阴四载,记录科创之变,变在数量、质量、体量、力量;硬核磨砺,企业焕然一新,新在人才、资金、品牌、市场。“科创板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持,不仅体现在特定类型公司、特定类型制度上,还体现在通过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强链上。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打造产业强链。”华兴源创董事长陈文源表示。
绽放——四年时间,科创板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硬科技资产的“大本营”。 “未来坚持初心,坚持注册制理念,坚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提升包容性,科创板必将成为中国独角兽的摇篮和高科技企业的重镇,同时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回报!”申港证券董事长邵亚良说。
张大伟 制图
◎记者 祁豆豆 王玉晴
心之所向,步履不息。科创人的追梦之路或许各不相同,但在上市板块的选择上却都对科创板情有独钟。
一路披荆斩棘,光伏组件“五巨头”之一的阿特斯终于在海外上市17年后,于2023年6月分拆“回A”投入科创板怀抱,与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齐聚A股。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的“回A”之路则相对顺畅,前者完成私有化从纽交所退市,顺利“报考”科创板上市;后者则保留纽交所上市地位,开启“美+A”的资本运作模式。
硬核磁场,魅力四射,科创板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开市四年来,共有13家港股公司通过科创板“回A”,其中君实生物、康希诺等5家公司系上市时未盈利公司,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包容”下,也都登上了硬科技的舞台。君实生物CEO李宁直言,“A+H”模式对创新药企业的国际化布局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创新药企提供了融资的便利和不同可能,可以大大缓解创新药企大幅研发投入及未盈利带来的资金压力。
伴随着科创企业圆梦A股,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人才涌进科创板公司,一连串的创新硕果从“试验田”迸发而出。“美迪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创新氛围浓厚的药物研发环境,对我们刚出校门的医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95后”基础医学博士周丹蕾说。周丹蕾今年毕业后选择加入科创板上市公司美迪西,目前从事药物设计相关工作。
“上市3年多时间,美迪西的员工人数从2019年上市之初的1219人,增长到2022年末的3298人,吸引了一批高端国际人才加入公司大家庭。”美迪西创始人陈春麟欣喜地分享科创之变。
回归
从设立之日起,科创板制度就深具开放包容之格局。不仅开门“笑迎”国内科创公司,而且还向在境外上市的科创类企业伸出橄榄枝。一路走来,越来越多在境外上市的国内科创企业陆续回归A股市场。硬科技企业IPO首选科创板,阿特斯便是最新案例。
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自称是光伏领域“骨灰级玩家”。“要达到这个级别,一方面需要对行业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对品牌的号召力,只有‘骨灰级玩家’才会有这么长时间的沉淀。”在他看来,阿特斯是光伏技术领域的领先者、变革者,登陆科创板上市将会给公司发展带来非常大的推动力,希望借助A股市场,为全球各国的能源自主和安全贡献阿特斯力量。“上市后,我们会继续往前走,每年全球市占率至少增加一个点。”今年6月,瞿晓铧在上市前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时立下了一个目标。
阿特斯并非孤例。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科创板开市4年来,已有13家公司从港股回归科创板上市,还有不少美股公司或私有化退市回归,或开启两地上市,为科创企业的创新和国际化布局架桥铺路。
央企打头阵,拉开了“H+A”的序幕。四年前的今天,中国通号作为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之一,将中国高铁控制系统的一张亮丽“名片”插入科创板,同时也使公司迈上了“H+A”的新征程。上市四年来,公司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2022年,公司服务国家重要交通建设,顺利开通杭绍台、黄黄、湖杭等重点项目,助力建成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网,完善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借力两大资本市场平台,中国通号正在全力以赴加速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包容性纳新,创新药企业在“回A”途中担当着“领头雁”角色。复旦张江、君实生物、康希诺、荣昌生物……一批创新药企业拿着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入场券”,陆续走上硬科技的舞台。李宁直言,科创离不开资本的助力,“H+A”模式加速资金活水流向科创企业,为药企创新研发、攻坚克难注入更多希望和信心。
“海归派”更是行动派。比阿特斯先行一步,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分别于2020年、2022年顺利“回A”,圆梦科创板。“科创板为我们拓宽了新的融资渠道,将为后续的光伏产业布局带来充沛的资金和资源。”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称,希望公司通过科创板灵活的股权激励制度,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打造技术领先优势。
回归潮的背后,是科创板吸引力的释放。“如果科创板能够培养出一批市值超过百亿、千亿,甚至万亿级的公司,形成价值集聚效应,无论对国内投资者还是海外投资者,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金融学教授严弘表示。
引路
随着科创板效应凸显,各路创投资本积极挖掘各地科创苗子加以培育扶持,并且力荐投资标的“IPO首选科创板”。优秀企业与实力资本相互成就,四年下来,在科创板这块“试验田”里,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科创投资生态。
记者从清科研究中心了解到,2023年上半年,有90.2%的科创板上市企业获得过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这一比例远高于A股市场其他板块。从投资战绩来看,深创投、中芯聚源、中金资本、元禾璞华等10家机构名列前茅,过去四年,登陆科创板上市的被投企业数量处于18个至49个的区间。
“科创板的推出,以及国家对科技创业的支持氛围,对我们创投行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启明创投一直坚定地将科技作为投资主赛道。”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告诉记者,科创板开市四年来,启明创投已将10家投资企业送上科创板。
深耕医疗健康投资近二十年,胡旭波深切感受到,作为全球第二大单一市场,中国未来仍会产生很大一部分潜在的创新。“市场的波动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投资的核心还是能不能找到创新力、科技力引领全球的公司,并能够有机会去支持它。”
高瓴创始合伙人李良则更直观地感受到科创生态的变化。“科创板提高了创投机构的投资活跃度,影响了创投机构的投资策略、领域偏好,并且促进了创投机构与科技创新企业的深度合作,让创新创业与资本投资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其看来,科创板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也为支持科创企业的VC、PE机构们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退出通道,从各个角度全面提升了创投的活跃度。
据悉,目前高瓴正针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投后需求,为其提供长期资本、顶尖人才、产业资源等,争做企业的“共创者”。
鼎晖投资则关注到,多元化的上市标准对于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特性的创业企业,展现了更强的包容性,注册制也显著缩短了上市发行时间,使得创投机构可以真正着眼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更有信心“投早、投小”,与具有引领性、突破性技术的优秀企业共同成长。
申港证券董事长邵亚良建议,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和包容度。他关注到,目前科创板拟上市企业是一批相对比较成熟的企业。还有一批企业处于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交叉产业,一些企业看起来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非业内人士或普通投资者很难判断其科创属性和前景。对此,他建议科创板给予更多包容性,让市场去检验,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科创板的整体回报水平较高,部分长期聚焦科创主线、提前布局‘专精特新’的VC、PE机构,开始进入收获期。”据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如果按公告信息估算投资回报,深创投对49个IPO公司共计投资成本约39亿元,至IPO时这些投资成本合计增值达到130亿元。
全面注册制下硬科技的投资逻辑和方向将如何调整?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倪泽望坦言,创投机构的投资阶段将前移,“Pre-IPO”投资将减少,更加注重科创企业的成长性。全面注册制改革后,上市公司资产将不再稀缺,在核准制下的一二级市场估值价差也将不复存在。一级市场估值过高可能造成估值倒挂,甚至上市后带来一级市场过高估值的“泡沫戳破效应”。创投机构很难再靠“Pre-IPO”投资模式获利,将加强对早期项目的投资,赚企业成长的钱。“创投机构必须坚持价值投资、专业化投资,深度研究投资标的,挖掘有成长、有创新、有科技含量的优质项目。”
焕新
光阴四载,记录科创之变,变在数量、质量、体量、力量;硬核磨砺,企业焕然一新,新在人才、资金、品牌、市场。
隔着美迪西实验室的玻璃,记者注意到,一个被白大褂、护目镜和口罩包裹的身影正在实验台前忙碌着核对各种数据、试剂。待她走出实验室,换掉白大褂,摘掉护目镜和口罩,一个长发及腰的娇小女生出现在记者面前。
“我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今年正式进入美迪西科学技术与发展部门,主要参与药物设计相关工作。”若非周丹蕾接受记者采访,外人或许很难将一个“95后”与“医学博士”挂钩。正如垂髫之年的科创板,“稚嫩”的外表下藏着一身硬本领。
比周丹蕾早一年进入美迪西的邓静,从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出站后,便深耕创新药物研发22年,她领导的转化医学团队的研究成果直接支持了中国创新药企成功申报并获批六项美国FDA孤儿药认证。“很荣幸成为美迪西的一员,美迪西未来的目标是不断建设创新药物研发服务平台、强化研发能力,助力更多的创新药走向世界,这是吸引我加入美迪西最重要的一点。”邓静向记者表示。
邓静等高科技人才的加盟让陈春麟倍感振奋。“2019年上市至今,我们的员工已经增长了近两倍,进一步提升了美迪西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由创新服务能力书写的科创成绩单也实现翻倍式增长,美迪西的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4.49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6.59亿元,净利润从6657万元增长至3.38亿元,实验室面积从3万平方米增长至8.46万平方米。创新平台的扩大,也象征着科创企业创新服务能级的扩容。
顶着科创板“001”号的光环,华兴源创以先锋之姿一路领跑。首批受理问询、首批发行上市、首单重大资产重组……华兴源创每一次的突破都备受市场瞩目。2020年,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发行股份收购华兴欧立通,进入可穿戴设备检测市场,掌握了气密性、声学等一系列可穿戴测试核心技术,拓展了产品矩阵,与主营业务实现了协同效应。
“科创板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持,不仅体现在特定类型公司、特定类型制度上,还体现在通过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强链上。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打造产业强链。”华兴源创董事长陈文源表示。
作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下迎来的首家医疗器械公司,微电生理董事长顾哲毅对科创之变感受颇深:“科创板强化了公司硬科技的标签,让我们在国产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上更有底气和信心。同时,上市扩充了融资渠道,引进优质的长期战略资金,新产品研发和注册取得突破性进展,临床认可度及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公司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绽放
硬核绽放,芬芳四溢。四年时间,科创板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硬科技资产的“大本营”。
据记者了解,目前外资可通过QFII、RQFII、沪港通等多元渠道投资符合条件的科创板股票。2022年以来,外资交易金额占比已超过10%,持有市值占比超过4%,并且呈持续增长态势。美、英、日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易所相继发布12只科创板50指数产品;65只科创板股票纳入明晟、富时、标普三大国际指数,科创板正受到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的关注。
随着外资投资科创板渠道进一步拓宽,外资持股规模不断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末,已有13只科创50ETF产品在境外多地上市,合计规模约为25亿元,为海外投资者开辟了投资科创板的新通道。科创板公司通过境外发行GDR的方式主动走入国际投资者视野,打通了国际国内双重融资渠道。杭可科技、中控技术已完成GDR发行,分别募资1.73亿美元、5.65亿美元;另有5家科创板公司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发行GDR进行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一批科创板公司也在积极“走出去”,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进一步提升硬科技资产对全球市场的吸引力。晶科能源已成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一体化光伏企业之一,连续多年光伏组件出货数量全球第一。澜起科技在内存接口芯片DDR4世代上确立了行业领先优势,并在DDR世代继续领跑,是目前全球唯二可为DDR5系列内存模组提供完整的内存接口及模组配套芯片解决方案的公司之一。联影医疗则聚焦“一核多翼,高举高打,全线突破”的市场战略,针对目标市场从海外产品注册、团队和网络建设、生产基地和供应链布局等方面着手推进海外业务发展。如今,联影医疗在海外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均稳步提升,客户群体已覆盖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区59个国家。
如何让国际化优势为硬科技蓄势?
祥生医疗、昊海生科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给出“解题”思路:在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地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打造国际化的研发团队,借助海外研发优势推进技术成果转化。而均普智能中国区则为中国本土锂电巨头的两大工厂研发定制三条锂电设备产线,为客户释放近1.5GW锂电年产能,并顺利在欧洲、北美交付给客户符合当地市场所需CE认证标准的电池模组相关设备,赋能中国锂电品牌在全球范围落地量产。
“科创板四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未来坚持初心、坚持注册制理念、坚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提升包容性,科创板必将成为中国独角兽的摇篮和高科技企业的重镇,同时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回报!”邵亚良说。
Tags: